文章详细

游弋在“峰谷浪尖”的舢板

出处:综合办公室 作者:陈旭 发布时间:2013-04-07

       如果以时间来丈量,3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一朵;

       而如果以事件来刻度,3年,却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彪炳发展史册。

       滨海物资公司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做到了。

       就是这样一群人,从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成就了一个梦想:一个起步之初仅有4个人的小团队,发展到现今不过11位职员,便创造出年均钢材贸易量过30万吨,年均经营收入高达15亿元骄人业绩,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3年共创利税X万元,一跃成为了滨海建投集团这艘巨轮搏击市场,劈风斩浪的强劲舢板,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滚滚浪潮中划出了快速稳健的轨迹。

       沿着他们发展的脉络,追寻其崛起的奥妙,我们不难发现,她由内而外,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成长足迹,就是一串串主动应对时代变革浪花中不断衍生激起的新挑战,应时而为,创新应答,赢取后发优势的生动故事。

       抛锚起航——体制创新开先河

       2009年,新区领导在调研建投集团工作时提出了通过实施大宗建筑材料集中采供,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保障质量的设想。由此,作为落实大宗材料采供工作的先行者,黄港公司采供部应时而生。只有4人的小团队,在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新困难面前,显得过于弱小—这种开始注定是艰难的。

       “刚开始接触这个经营课题时,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都没有过这种经营机制的经历,就像一叶小扁舟孤独行走在海上,充满疑惑,没有方向。”当时四人小组的领航员,现任公司董事长李增月回忆到。

       但是,在困难面前,采供部四个人紧紧抱成一团,没日没夜的工作:调研、分析、汇报……

       “那时候,经常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地讨论,实在困了,也不回家,就在办公室里搭几把椅子,直接就睡了。大家都卯足了劲,一心要把经营体制研究出来。”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得小小的四人团队,犹如一发发脱膛的子弹,勇往直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鲜出炉的集中采供体制在历经数月、十余次的上会讨论后终于获得集团通过。这项重大突破,就像是给采供部吃了一颗定心丸,令人振奋。背靠集团这艘巨轮,风雨飘摇中的“小舢板”终于起锚,踏上征程!

       扬帆出海——资源引进路迢迢

       在解决了经营体制问题之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好上游钢厂资源保障,成了压在采供部身上又一沉甸甸的难题。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

       天津作为北方地区钢材贸易集散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钢贸企业,市场竞争已处于完全白热化阶段,要想在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就必须有价廉质优的资源作为起步的基础。为此,领航员李增月和宋金文不辞辛劳,带领赵磊、张磊两名舵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足迹遍踏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协调努力,成功破冰,拓展了与唐钢、承钢、宣钢、德龙、津西、九江、轧三、轧二等钢厂的资源合作,为经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当时,我们四个人都有比较长时间的集中采购工作经历,但对于钢材贸易这个业务版块,大家都是一穷二白。钢贸行业完全是处于卖方市场,每年度钢厂的生产量都是分配好的,销路完全不愁。我们虽然有钱,但却不能轻轻松松买到货。那时候,经常不受钢厂待见,因为我们没有名气啊,所以吃闭门羹是常事。”回忆起当年的情况,现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宋金文依然感慨万千,“而且,在当时还要将集中采供机制完整的贯彻下去。为了应对人员不足的困境,大家只好错开工作节奏,白天往返跑钢厂,夜晚回来协调车队发货。那时我们压根没有领导和员工一说,李总和我既是指挥员,也是业务员,团队之间高度协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有了优质的资源保障和拓展经验之后,经营活力迅速被激发出来,经营品种也开始由单一的钢材增加至六种,业绩井喷式扶摇直升:采供部成立仅不到500天,便实现大宗材料集中采供X万吨,实现收入13亿元,无论是从服务还是质量上均得到了集团和各项目单位的一致认可。这支刚出河湾的“小舢板”,在领航员和舵手的齐心协力下,成功地驶过险急的湍流,扬帆出海远航!

       中流击水——打铁还需自身硬

       不俗的业绩,成熟的运作机制,使得采供部这个平台迅速被集团认可,2010年12月,采供部升格,物资公司正式成立,团队成员也增至了7人。然而,物资人并没有因此固步自封,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如果说之前是在跟自己战斗,那么,随着2011年2月销售部在北辰中储南仓成立,物资公司就开始了一场跟市场的竞争。这也标志着物资公司由纯粹的集团内部供应集中采供商摇身变为内、外市场兼收并蓄,协同发展的综合贸易商,开始踏上搏击市场风浪之旅!

       机遇的大门打开了,门外,却是一片“群雄逐鹿中原”的景象。市场上重量级的企业,都是历经了十几年的岁月洗礼的民营私企,其灵活的经营手法、完善的营销网络、先进的电子化管理平台,都让物资公司所无法匹及。此时的物资公司,就如同大海上一只随时会被风浪击倒的“小舢板”,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根桅杆。

       在这之中,虽有客户开发难题、有管理的困惑,但最为棘手的当属ERP管理系统这一技术瓶颈。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和人才缺乏,之前一直都是采用手工电子台账纪录货物进、销、存。随着市场量的不断扩大,物资人很快发现了这种困惑:一笔销售从开单到出库,要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单据的方式才能实现,每一处小的地方修改就会让操作人大费周折。经营效率受到很大制约,客户面临流失风险。

       “以往,我们销售人员就是以一支笔,一本销售簿从事客户开发,一笔销售业务的谈成,随之而来的是单据一大堆,销售单、提货单、结算单、库存核销单等,制作单据的工作量往往比开发销售的工作量还大。客户有时候谈妥了,但是等待开单、核算的时间过长,往往就不愿意继续合作下去了。”手工操作带来的困扰,让许多销售员记忆犹新。

       由于经营体制的特殊性,市场上的信息系统显然不适用于物资公司经营的需要。面对此等困境,公司领导和员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副总经理宋金文亲自赤膊上阵,带领几名骨干,先后十余次造访天物、五矿、昊天等钢贸企业,搜集来各种对ERP系统的开发意见,带领众人一头扎进了ERP系统的开发工作中去。

       “那是一段没有白天与黑夜的日子,大家扎根公司,下定决心要开发出一套富有公司特色的管理软件。无数次,我们为了一个细微的数据,看着太阳落了又升,升了又落。累了,就躺休息室歇一歇,饿了,就叫外卖,浑身就像加满油的机器,充满了干劲。”参与软件开发的杨国轶谈及于此,依然流露出几许兴奋。

       而这一切,他们心甘情愿,因为这些换来的,是更有含金量和历史意义的优势。ERP信息系统的开发无疑为物资公司的市场开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员工感受到信息化管理展现出来的巨大效力,从订货环节到市场销售终端,信息化管理打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围墙”,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高效链接。相较于市场贸易企业动辄数十人的操作,物资公司的整个业务操作链条显得更加简洁、高效。小小的鼠标,点开的不只是ERP软件,更是物资人过去梦寐以求的理想!

       至今,物资人仍然记得,最初向市场前行时的忐忑不安,从市场同行言辞、眼神中流露出的怀疑与不屑。而这一切,都化作推动物资人奋发前行的动力,“无须扬鞭自奋蹄”,并结出绚丽的果实:初涉市场仅两年,仅仅依靠一个6人的销售团队,便取得了年均6亿元的市场经营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0%。在仓储物流管理这一核心竞争力上,日最大吞吐量可以达到3-5万吨,完全实现了办公、物流自动化,一跃而居天津地区钢贸企业上游水平。

       目睹物资公司的突飞猛进,市场上的大型贸易商也不禁瞠目结舌。在这些“老师傅”眼里,物资公司只是个市场上的“小学生”,谁知短短两年,“小学生”的经营、管理实力已经可以与老师傅抗衡,天津钢贸市场上又崛起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乘风破浪——文化先行强后劲

       走近物资公司,你会发现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人员很精简、但很稳定。公司成立之初的一帮人马,至今都还在。而这种稳定,来自于强大的内在向心力、凝聚力,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在这里被充分体现,开花结果。

       本着“事业是人才的孵化器”的理念,物资公司领导层眼睛向内,立足自身,不拘一格培养、使用青年人才,致力于让公司青年才俊才有所展、功有所奖。在培养方式上,精心设置系列“工序”,让每位年轻人反复淬火锻造,直至“百炼钢绕指柔”。

       “刚到公司的头一天,我就去元盛库跟库房师傅学习仓库保管和货物配发,在掌握了物资收、发、存工作流程和账目处理后,不久我又转到了采供部学习内部供应采购、供应业务。我很快乐,赶上了干事立业的大好时机;我也很幸运,有这样一个环境,让我感到自己天天都在进步。”现任公司经营策划主管的赵磊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不管是选人、用人还是育人、留人,在每个阶段,物资公司都有自己的见解:重视素质与价值观的选拔、系统而持续的员工培训交流、对员工正面价值的肯定与重视、生活上温馨的关怀……翻阅物资公司名册,发现公司全体员工平均年龄不过28岁,因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思想作风过硬,一批响当当的“80后”被调整到公司中层岗位,开始独挑一摊,发挥能量。

       “物资公司是经营驱动型公司,发展的核心就是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有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员工。把他们培养成才,把队伍练强、把业务做精,只有与众不同的团队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我们在市场上不断乘风破浪的利器。”这是公司董事长李增月的殷殷期盼,更是全体物资人共同的发展心声。

       百舸争流——诚信合作促共赢

       在物资公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客户是水,企业是船,客户是根,企业是树。简单的比喻,却蕴含物资人的经营哲学:水深才能载船,根深方能叶茂。虽然饱受人员短缺之苦,一人身兼多差是常有的事。但是,物资人却从不以此为借口,而是尽心尽力,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满意留给客户。

       “大宗材料集中采供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人特别少,那时候一天货物收发量就能达到上千吨,经常是白天装车,夜间发货。而且还要纯手工记录台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每天神经都绷的紧紧的。那时候,想要睡一个囫囵觉,就是一个奢望,”负责公司大宗材料集中采供业务的张磊笑着说,“有一次项目因为赶工期需要临时加量,一个电话过来,李总和我们就马上赶到仓储现场处理。那时候都已经是半夜两点,还下着大雨,李总就帮我们撑着伞,点支数根后,一起将货物送往大港岐口工地。这种情况在我们创业初期是常有的事。我们就是一心想用行动征服客户,赢得客户。”

       物资贸易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按订单低买高卖,赚取差价就行。然而,物资人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卖出一根钢材,获取的只是销售带来的一次价值,而卖出一项服务,带来的却是长远的回报。”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天津市场,物资人将自己直接定位为“商者”,对待每一个客户都当上帝对待,充分发挥采购平台优势,降低成本,让顾客在合作中感受质优价廉的服务。

       在尝到了与物资公司合作的甜头后,许多企业纷纷加入到与物资公司结成长期合作的大军中去。就这样,物资公司的客户越来越多,市场越做越大。

       “他们供的货,质量好、价格低、服务好,让人既放心、又舒心、更省心,我们愿意长期与他们合作!”物资人的服务理念正在影响着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树立了重义重利的良好形象,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钻石级”的核心客户,实现了让营销变“赢销”。目前客户总量已近千家,经营范围已经覆盖到天津、唐山等12个地区,市场经营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这也逐渐成为物资公司市场经营的一张王牌。

       鹰,以天空为海洋,汗水折射太阳的光辉,在滨海新区开发开发春潮涌动的海洋里,驭舟者和梦想者一起远航。只有海能听见,这群追梦者欸乃的桨音,它注定要面对风雨如磐,但是,物资人依旧信心满满。

       路,还在前方,前方的海洋,将更加广阔!

天津滨海新区物资供应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管理员入口] 技术支持:我的钢铁网